(一)成礦理論研究1、開展大陸構造動力體制和重大地質歷史事件與區域鈾成礦作用關系等問題的研究。注重古陸塊聚散離合的時空間演化與鈾成礦作用及其分布之間的關系,大陸活動性和穩定性與鈾成礦作用及其分布之間的關系,不同沉積間斷期/不同沉積旋回與鈾成礦作用的關系,不同構造體制轉折期和轉折部位的形成與鈾成礦作用的關系,華南多期拉張構造、多期次花崗巖侵入、多熱源活動、多期次基性巖漿作用等特殊地質事件的形成與鈾成礦作用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2、開展主要鈾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式研究。深入總結我國主要鈾礦床的成礦特征和成礦規律,在深源成礦作用研究、深部成礦地質作用特征研究和深部找礦標志研究、規模性鈾成礦期次劃分、大斷裂構造和韌性構造與鈾成礦關系、垂向斷裂與層間構造復合成礦、產鈾火山盆地和產鈾花崗巖體中的成礦構造研究和熱流體活動中心成礦作用研究、深部第二成礦空間預測、熱液型鈾礦特大型鈾礦床及礦集區預測、沉積盆地還原物質和有機質以及油氣與鈾成礦關系、鈾及伴生元素沉積富集機理等方面出一批創新性的理論成果。建立全國主要鈾礦床成礦模式、系列典型礦床式和具有較強實用性的鈾礦找礦模式。3、開展熱點鈾成礦作用研究。在對我國華南地區區域及礦床成礦作用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集成構造(應力場)、流體(蝕變場)和地球化學(元素場)特征和信息,研究由熱點作用引起的構造應力、流體活動和元素疊加中心,對古熱點活動進行空間定位,構建熱點鈾成礦作用過程,形成指導我國南方新一輪鈾礦勘查的應用型成礦和找礦理論。4、開展特大型砂巖鈾礦床超常富集機理研究。從微觀到宏觀,系統總結東勝式特大型砂巖型鈾礦的成礦過程和成礦機理,系統研究東勝式特大型砂巖型鈾礦床超常富集機理和條件。5、開展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模擬研究。在研究砂巖型鈾成礦機理的基礎上,采用實驗室模擬手段,開展砂巖型鈾成礦作用過程中有關鈾的溶解遷移、沉淀富集、礦后疊造以及保礦條件等方面的研究,對成礦作用過程進行探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砂巖型鈾礦成礦理論。6、開展對新地區、新類型鈾礦和找礦前景的探索性研究。在繼續加強已有鈾成礦帶(區)成礦遠景研究和預測的同時,要加快推進另外“八大探索區”的鈾資源潛力研究評價,即加緊對滿洲里—額爾古納地區、松遼盆地及其周邊地區、準噶爾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巴丹吉林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康滇地軸、西藏岡底斯構造帶等進行鈾成礦前景研究和預測;要建立“沉積盆地系統勘查”的概念,研究沉積盆地沉積成巖型中泥巖型、砂巖型鈾礦和后生改造型中的非地浸砂巖型、煤巖型鈾礦、遭后期構造嚴重破壞的“殘留式”砂巖型鈾礦;另外,還要研究不整合脈型、偉晶巖型、磷塊巖型、黑色巖系鈾礦等類型的成礦作用與找礦前景,為開辟新的鈾資源勘查和開發基地做前期準備。(二)勘查技術研究1、開展古構造-古建造-古氣候重塑與砂巖型鈾礦床定位識別技術研究。研究沉積盆地含礦建造形成期及其之后的古構造運動發展演化過程、不同改造樣式和發育程度及其空間展布規律;重塑盆地含礦建造沉積期的古沉積環境與有利成礦骨架砂體的空間展布規律;恢復重要地質時期古氣候的演變特征;全面總結砂巖型鈾礦床的定位規律與識別技術,建立隱伏鈾礦床的地質預測模型。2、開展信息找礦技術研究。建立華南地區重要熱液型鈾成礦區帶多源地學信息數據庫,開發研制熱液型鈾礦GIS評價系統,重點是基于GIS的熱液型鈾礦技術資料處理及信息綜合集成技術、深部成礦信息挖掘技術,使淺部及深部點狀信息、孔間信息、線狀(帶狀)信息等綜合成深部塊狀找礦信息,建立熱液型鈾礦評價預測模型和數字找礦模型。 3、開展熱液鈾礦深部構造定位及應力場恢復技術研究。應用鈾成礦構造應力場恢復與成礦構造預測新技術,對我國華南老礦區及其外圍開展鈾成礦預測試驗研究,并將該方法應用到未知區段的研究,為新的遠景區預測提供理論依據。4、開展熱液型鈾礦深部流體-蝕變定位模型研究。通過對熱液型鈾礦蝕變組合類型、蝕變專屬性等研究,構建不同尺度的熱液型鈾礦深部流體-蝕變定位預測模型,并應用該模型對工作區進行成礦預測和深部盲礦定位研究。5、開展攻深找盲的系列物探技術方法研究。對不同地區和不同鈾礦類型,因地制宜并有選擇性的開展復雜地形條件下非常規地震勘探技術、非線性區域物(化)探成礦信息提取技術、鈾成礦深部定位的高精度磁法探測技術和電磁勘探技術、大深度的井中地球物理探測技術、航空放射性測量定量解釋方法技術以及車載伽瑪全能譜測量方法技術等方面的研究。6、開展鉆探技術研究。開展繩索取心技術與不提鉆換鉆頭技術相結合的鉆探應用技術研究,并研制與之配套的高效率、長壽命鉆頭;進一步研究在非均質巖層、泥巖層鉆進中金剛石復合片鉆頭的使用效果和前景。